尊龙资讯 分类
实干诠释担当为向往生活着色 一系列重磅基建工程成为创新和突破典范发布日期:2024-05-07 浏览次数:

  这个假期,有人在路上欣赏风景,也有人在岗位上挥洒汗水。他们守护国之重器,坚守工程一线。此时此刻,在祖国大地的各个角落,还有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忙碌在一线,他们用实干诠释担当、用汗水浇灌收获。他们实干笃行、挥汗耕耘,为我们向往的生活着色。每一个平凡的岗位,都铭刻着不平凡的坚守;每一份平凡的工作,都创造着不平凡的价值。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枢纽位于运河商务区和运河文化风景带的交汇区域。按计划,工程将于2024年12月底完成主体结构施工,2025年投入使用。这个“五一”假期,工人师傅们还在紧锣密鼓施工作业。

实干诠释担当为向往生活着色 一系列重磅基建工程成为创新和突破典范(图1)

  这个“五一”假期,现场有6800多名工人师傅正在忙碌着,加紧推进工程进度。整个枢纽的地标建筑“京帆”造型像扬起的船帆,它相当于枢纽的屋盖。十几位工人为“京帆”屋盖装配拼接铝扣板。简单来说,就是把铝合金三角板等组成部件,按照设计图纸一对一地装配,制作为一个整体的铝扣板,每一块铝扣板的大小尺寸和在“京帆”中的角度都是唯一的,组成铝扣板的部件的位置、大小也都是唯一的,工人师傅们按照编码精准装配,最后用螺丝螺母扣紧。这些铝合金片别看它们不大,但作用可不小。“京帆”大约有28米高,大家通过吊车,把一片又一片拼装好的铝扣板吊装上去,安装到“京帆”钢结构上。

实干诠释担当为向往生活着色 一系列重磅基建工程成为创新和突破典范(图2)

  这个装配安装好比是空中雕塑,全是手工进行,不能有一丝差错。铝扣板中间镂空,周围还有缝隙,所以在空中布设,既能满足采光,同时也能兼顾隔离热辐射。而下方的弧形钢结构,未来要覆盖上一层膜结构,通过“京帆”照射进来的阳光再经过这层膜进入地下,就如同温室大棚一样,夏天隔热,冬天保温,始终能保持地下站台站厅的舒适度。

  地下枢纽的3层依次是出发层,类似地面车站广场功能。站厅层是车站的候车大厅、售票大厅、换乘通廊等。站台层这片区域已完成土方施工,主体结构施工基本完成,正在紧张推进二次机构砌装、机电设备安装等施工,地下空间的亮相也指日可待。

实干诠释担当为向往生活着色 一系列重磅基建工程成为创新和突破典范(图3)

  这项庞大的工程,它的规模大约128万平方米,坑基最大深度就有47米,这里可以将城际轨道车站、城市轨道车站、公交接驳、出租车私家车、共享单车、步行交通等立体快捷连接。

实干诠释担当为向往生活着色 一系列重磅基建工程成为创新和突破典范(图4)

  枢纽站最终的核心作用就是体现在换乘通达便利上,这里“四网融合”“七线号线线条地铁线路,同时,将接入京唐城际和新城联络线条城际铁路,以及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还包括有规划中的航空值机站、运河游船码头,可以使乘客无缝换乘不同的交通方式,便利连接京津冀区域重要城市、北京各区域以及城市副中心各板块,让大家出行更加便利快捷。

  在江苏常州和泰州之间,一座长达10公里的跨越长江大桥已展露雄姿,大桥预计将于2024年6月合龙,实现全桥贯通。这个“五一”假期,1200多名建设工人正奋战在施工一线,吊装钢梁、挂斜拉索,为主桥合龙、全桥贯通做冲刺。

实干诠释担当为向往生活着色 一系列重磅基建工程成为创新和突破典范(图5)

  在长江常州段和泰州段,工人们正在架设常泰长江大桥主桥斜拉索。承担着大桥荷载的关键设备——斜拉索,要在最高300多米的主塔上,像“绣花”一样精细挂上。高达2100兆帕的斜拉索强度创下世界之最,最长的一根有633米长,重100多吨。

  每根斜拉索要先经过均匀起吊,再由技术人员和吊车合力悬挂,每根斜拉索与桥面固定的精度,都需要精准测量。

实干诠释担当为向往生活着色 一系列重磅基建工程成为创新和突破典范(图6)

  江面上,已架设调试好的几十根斜拉索如展开的扇面,有力连接起高耸的桥塔和长长的桥面。与斜拉索同步开展的,还有大桥钢桁梁的施工。一片钢桁梁最重达1600余吨,相当于22架C919的最大起飞重量之和。几百名建设者每天需往返走2万多步施工安装,全力保障架梁的效率和安全。

实干诠释担当为向往生活着色 一系列重磅基建工程成为创新和突破典范(图7)

  常泰长江大桥横跨长江,是世界上首条集高速公路、城际铁路和普通公路“三位一体”的跨江大桥。大桥下层一侧为设计时速200公里的两线铁路,另一侧为设计时速80公里的4车道公路。这一荷载不对称的设计,对桥梁架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个“五一”假期,位于黑龙江的大庆油田一派繁忙景象。石油工人们在电子屏幕前,精心操纵着自动化钻机。而在64年前,这里的石油工人们还需要用双手和双肩搬运机械设备。他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两张跨越64年的照片,记录下大庆油田生产场景的变化,也定格下大庆人薪火相传的劳动精神。

实干诠释担当为向往生活着色 一系列重磅基建工程成为创新和突破典范(图8)

  黑白照片记录的是1960年,大庆开展石油勘探开发大会战时的场景。当时,为了摘掉“贫油国”的帽子,4万多名石油工人、科技工作者从全国各地奔赴大庆支援生产。这张2024年拍摄的照片,记录的则是眼下正在进行的5000多米深油井的钻井现场。

实干诠释担当为向往生活着色 一系列重磅基建工程成为创新和突破典范(图9)

  60多年的发展让大庆油田的生产场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被照片定格下来的那段燃情岁月,也成为了几代大庆人的情感共鸣。今年89岁的邱岳泰,就曾是投身于“石油大会战”的一员。

实干诠释担当为向往生活着色 一系列重磅基建工程成为创新和突破典范(图10)

  大庆油田开采之初,用于生产的机械设备极度匮乏。1960年4月,钻机从甘肃玉门运到大庆,却没有吊车能把它从火车上卸下来。1205钻井队的石油工人们在队长王进喜的带领下,硬是靠双手和双肩把几十吨重的设备搬运到井场,架设在茫茫荒原上,用敢闯敢拼的干劲儿向困难冲锋。

实干诠释担当为向往生活着色 一系列重磅基建工程成为创新和突破典范(图11)

实干诠释担当为向往生活着色 一系列重磅基建工程成为创新和突破典范(图12)

  持续3年多的石油会战,大庆累计生产原油1160多万吨,让我国石油基本实现自给。64年后的今天,像前辈们这样,需要动用人力的场景已不多见基建工程。如今的1205钻井队,用上了先进的自动化钻机,井下岩层情况、钻探深度等信息,在电子屏幕上一目了然。钻井队员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间自动控制室里操纵按钮。仅在钻杆进入地下前,才需要人力扶正、找准位置。

实干诠释担当为向往生活着色 一系列重磅基建工程成为创新和突破典范(图13)

  今年38岁的段永坚是1205钻井队第22任队长。这个春天,钻井队接到了一项艰难的重任,要在松嫩平原的这片荒地上,打出两口深达5000多米的油井。

实干诠释担当为向往生活着色 一系列重磅基建工程成为创新和突破典范(图14)

  井下情形复杂,没有先例可学。1205钻井队的队员整日守在自动化操作间,反复研究地下回传的岩层曲线,一条条测算精微的数据样本、一道道把握钻头前进的轨迹、一度度测算地层的倾角变化,最终摸索出一套成熟的钻井施工方案。

实干诠释担当为向往生活着色 一系列重磅基建工程成为创新和突破典范(图15)

  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没有人教,就自己摸索。石油大会战时如此,今天同样如此。再有一个星期,这两口5000多米的深井就要打完了。从建队至今,这支队伍已累计钻井323.6万多米深,相当于365座珠穆朗玛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