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级领导对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十分关心,认为张家口地区偏僻、闭塞,学院要扩大,受到很大限制,于是着手选择新校址。通信部认为应建在北京,原因是北京高校集中,且与通信部研究所靠近,可使教学力量得到充实,也有利于教学、科研的结合。
1953年12月3日,王诤同志代表通信部向聂代总长报告,提出将学院迁至北京,理由有三:(1)办好通信工程学院,需要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在张家口抽调、聘请均较困难。原邮电部电信科学研究所与上海研究所合并在北京成立电讯科学技术研究所,学院迁到北京,可以由该所技术人员兼课,还可以从其他大学中聘请教师。(2)学院在张家口缺少与通信单位及高校联系的渠道,得不到领导机关的及时指导。(3)张家口校址狭窄,在张家口大量投资基建不如迁至北京进行基建。具体建议迁至通信部对面罗道庄原北京农业大学校址。农大已有4万平米的校舍,占地400亩,投资200亿元(相当于现在200万元)即可开学上课。
1954年3月15日,聂代总长致函北京市人民政府,要求解决地皮问题。4月15日高教部批复同意建在罗道庄。3月9日总长黄克诚同志也批复同意建在罗道庄。
以上工作正在筹划中,中央决定将一些大学内迁,将西安建成文化中心。根据1958年8月6日的命令〔(58)司务字第465号〕,将通信学院迁驻西安,于是决定学院改迁西安。
总参决定学院迁往西安后,1955年由黎东汉、崔仲民、韩济同志及苏联顾问到西安联系新校址。西安市城市规划确定在南郊建成文化区,于是确定校址在徐家庄、白庙村、沙井村之间。地址确定后,学院即派人到西安筹建。1956年3月31日,总参批准成立“中国人民通信兵学院西安办事处”,他们很快以全部精力投入筹建工作。
1955年在西安一次性征地538.9亩,主要是徐家庄生产队的土地,有何家村土地100亩。
第一期工程投资总概算为1090.8万元,十局拨家俱款30万元。大小工程项目55个,建筑面积120000m²。教学主楼建筑面积38198m²。学生宿舍10幢,共50565.6m²。职工宿舍19幢,共25496m²。食堂3幢,共7795m²。其他如门诊部、汽车库、锅炉房等12263m²。
实际完成的项目:自1956年3月至1958年6月,在两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内,从征地到全面施工,到学院搬迁时,共完成基建113695 m²,其中教学、办公楼42441 m²,公共福利用房19178 m²,职工宿舍24166 m²,学生宿舍27910 m²。完成投资1100.6万元,保证了学院的搬迁。建设速度快、质量好。
第一期工程存在的问题:以现在的水平来衡量,这一期工程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学区与家属区未能分开;主教学楼过大,办公、实验、教室、教师工作室、各系办公室等均未分开;大操场位置不合适;未单独建图书馆;有些宿舍标准低,使用不合理等。这些问题,大多是受当时条件所限,有的则属工作中的失误。
1958年8月,学院迁西安后开始第二期工程基本建设,主要是两项:一是修建九零四厂,二是扩建学院。
九零四工厂于1958年10月20日筹建,定名为“无线电电信工厂”,计划工人五千人,总投资1500万元,1961年建成,并投入生产。1961年7月17日,国防科委第三次办公会议决定,将九零四厂移交国防部第十研究院,10月1日起归十院建制。修建九零四厂征地389.98亩,征地费93000元。1959年总后批准基建任务为74447m²,投资(含设备)9119080元。最后确定的概算数为75500m²,造价7586000元。
1959年至1962年四年间,军委批准学院基本建设投资为831.8万元(按年度批准数相加)。建筑面积为95570.86m²,征地172.3亩。因材料困难,实际上完成的建筑面积为59304.86m²,投资485万元,约为计划的60%。其中教学用房约占40%,宿舍、食堂等生活用房约占60%。虽然如此,仍无法满足大发展的需要,学员宿舍由4人增至8人,干部、教师、工人家属,有五口之家挤在12 m²的房内,有的住在农村,单身干部一度住在办公室内。
1962年以后,学院各项工作转入调整阶段,规模相对缩小,基建投资速度放慢。在1963年至1965年的三年中,共批准投资61.1万元,建筑面积11682 m²,主要是建造了一座9872 m²教学楼。
张家口距西安1500余公里,全院教职员工及家属子女近四千人,各种物资设备近千吨,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把这样大的摊子全部迁到西安,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为了组织全院人员有始有终地顺利地完成这一艰巨任务,院党委及时提出了:“离开得好,路上走得好,到西安安置得好”的要求,做到教学、迁院两不误。
自1949年进入张家口到1958年离开,学院在这个塞外的英雄城市渡过了8年,经历了艰苦建院的岁月,当地政府和人员给学院以极大的支援,和兄弟单位建立了亲密的友谊。为了离开得好,院党委决定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在离张前做好工作。学院成立4个组到与学院接触较多的60多个单位,逐一进行访问,征求意见,处理了善后事宜,密切了与兄弟单位的关系。其次,做好房产移交工作。学院在张家口市区有房产大小20余处,按上级规定分别移交给有关单位。在移交中逐一清点,账目清楚,房产完整清洁。再次,做好告别工作,支援地方建设。离张前,召开联欢晚会,到党政机关告别,同时将学院一部分器材、物资无偿交给地方政府,支援工农业生产建设。
离开张市时,很多单位派人到学院告别,很多个人到院表述感激之情,依依惜别,表现了无限留恋之情。
1958年初,学院决定利用暑假搬迁学院,做到教学、搬迁两不误。3月5日成立迁院工作办公室和西安前站筹备处。迁院工作办公室下设物资检查、运输、计划、车辆、纪检、饮食等组。在西安的筹备组设营建营具、伙食、电话广播、设备安装、接运等组,除了组织工作以外,做好政治思想工作是完成搬迁任务的的基本保证。政治部对稳定思想,以及旅途中及到达西安后的各环节的工作,都做出了具体安排。
4月12日,院长办公会提出了《迁院工作计划纲要》,开始了摸底、统计等准备工作。5月13日,提出了迁院工作具体安排,对人员搬迁步骤、编队及指挥、公私物的搬迁办法,以及搬迁中的思想政治工作,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根据计划,用一百多个车皮运送物资,人员分六批离张,其中三批为专用列车。第一批6月24日出发,25日到达西安。最后一批8月10日出发,13日到达西安。在专用列车上自己架设了有线广播,行车中组织读报举行唱歌表演,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经过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全部人员、设备安全到达西安。
在搬迁中还谱写了一段军民团结战斗的插曲。在第三批专用列车到达古都洛阳时,突遇暴雨成灾,冲毁了铁路桥梁,被迫停留三天。第二天,洛阳市政府组织学院300多人到拖拉机厂参观。正在参观过程中,突然洪水来袭,大家与工人一起在工厂周围筑起防洪堤。当护厂工作告一段落后,大家再也无心参观,向防汛指挥部要求抢险任务,先到南关,后又到粮库参加护粮转运。在转移过程中的十几里路,大家都是跑步前进,女同志也不示弱,修堤、背粮干了一整天,衣服一次又一次湿透,双手磨出了水泡,无一人叫苦。留在列车上的300多人都是家属和小孩,他们也纷纷要求参加战斗,在列车上承担起全部后勤工作,表现出这个集体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为人民献身的高尚品德。
因为基建工程很大,虽然从1956年开始建设至迁院时已逾两年,但是操场尚没有平整,道路也未修建,建筑物附近都是土堆及建筑垃圾,不少教学设备还没有安装好,几十万册图书要开箱上架。为了保证能按时开课,大家放下背包,发扬光荣传统,自己动手,开展建校劳动。
8月的西安,气候炎热,有时暴雨如注,到处一片泥泞。刚刚从凉爽的塞外到了高温的西安,本来就不适应,还要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艰苦是不言而喻的。全院同志担土平地,安装设备,投入了紧张的建院劳动。大家同甘共苦、团结协作,使工地成了带作风、传思想、锻炼意志的课堂。
经过短短20天的劳动,到9月,学院面貌有了大的改观,几条主干水泥路修好了,设备安装完毕,大楼周围平整了,9月1日按时上课,在古城西安又开始了新的征程。
1958年迁至西安时,学院设政治部,训练部,院务部;设4个系:指挥工程系、无线电工程系,有线电工程系,雷达工程系;设7个教授会及一个教研室:通讯军事、无线、有线、雷达、电机、基础、外文及体育教育室。
政治部下设:组织处、宣传处、保卫处、干部处及党史、哲学、政治经济学教授会。1959年3月设秘书科。1960年各处改部,科改处。
科研部下设:组织计划处、军械器材处、资料室、实习工厂。(科研部1959年恢复。)
院务部下设:队列处、管理处、军需给养处、财务处、保密处、营建办公室、门诊部。
九零四工厂:下设厂办公室、政治部、人事处、生产计划处、技术处、供销处、技术检验处、财务处、门诊部。共有机械厂、元件厂、装配厂三个分厂。
1959年1月,根据国防科委和第五研究院的要求,筹建控制工程系(代号为三系),有线工程系与无线工程系合并为电信工程系(二系),指挥工程系仍为一系,雷达工程系改为雷达导航系(四系)。
1959年2月,根据第三届党代表大会的决定,将教育权力下放,改变教学组织体系,实行系会合并。决议中提出:为了适应教育权力下放,紧密结合专业,密切联系群众,加强对教学工作的具体领导,教学组织上要相应改变。决定无线、有线教授会与电信工程系合并,军事、通信教授会与指挥工程系合并,雷达教授会与雷达导航系合并。电机、基础、外文教授会和体育教研室归训练部领导,到适当时机再与系合并。与系合并的教授会,在专业教学上,必须在训练部统一安排下对全院负责,除负责本系的专业课外,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全局观点,关心全院其他各系班专业的课程。在教员配备、实验室及器材的使用上必须全面照顾,防止任何本位主义。
系会合并后,教授会改称教研室。以后随着专业建设的发展,各系教研室逐步增多,按专业划分为若干室。归训练部领导的教研室,自1962年以后,逐步划分为数学、物理、化学、电工、电机等教研室。
1959年3月,通信兵批准在各系设政治、训练、行政三个处,全面加强各系工作。
1960年,建立无线月,由于学院的扩大,各工程系学生人数超过或接近2000人,班次过多,系领导直接管理各班有困难,所以在系班之间,按专业设专业科,设主任、政委,协助系领导管理所属学生班工作。全院共设20个科。电信工程系设7个科,控制工程系设5个科,雷达导航系设6个科,无线个科。实践证明,增加这个层次,作用不明显,反而加大了编制,1961年夏逐步撤销,只存在几个月。
学院迁到西安后,跨入了一个新的大发展阶段,从任务到专业建设都有了很大变化。
1958年到1965年的八年中,学院的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调整巩固的过程。
1958年下半年,在全国的形势下,学院也提出了不切实际的高指标。8月9日院党委扩大会提出“苦战三、五年,把学院办成学院”。为达到这个目标,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学院办工厂、学校办科研,做到学校、工厂、研究所三结合。当时经上级同意着手建立“无线人,同时计划筹建“军事电子科学研究院”。
这些设想得到通信兵部的同意,1959年初,通信兵领导向军委报告请求扩大学院的规模。3月31日国防科委秘书长安东同志向黄克诚总参谋长报告说:“西安通信学院已列为国家和军队重点院校,自今年起扩大招生名额,到1962年预计发展到10381名,而目前分配给该学院的名额为5070名,尚缺5311名。所缺名额,通信兵部本身却难以调剂,建议批准从全军控制内定名额内调剂解决。该院扩大招生名额和新增办三个系以及相应建立实验室等,需进行必要的基本建设和增添部分设备,请求在两三年内投资人民币21000万元,请原则批准“另建军事电子科学研究院事,目前拟可暂缓,可由第五研究院分出有关通信研究的一部分,设在通信兵学院内,在教学和研究上进行协作。”
黄克诚总长十分关心学院的建设,4月1日原则同意,批示“通信兵学院可以扩大,但10381名似乎太大,难得办好,值得考虑。扩建基建费如国家有材料,可按年度计划拨给”。
1960年4月16日,通信兵党委正式向军委报告《请求批准军事电信工程学院的扩建计划》。报告中提到1967年全军需要电信工程人员XX人,军事工程电信学院必须以最大的努力,抓紧时间培养。除了现有在校生3100人外,今年(1960年)暑假招收高中毕业生4000人,1961年招收5000人,1962年招收5000人,1963年以后每年招收4000人。此外每年春季招收一部分具有高中程度的部队生进行培训。无线电物理、自动控制系学制六年,其余五年。这样到1967年可毕业15840人。学院增至7个系,26个专业:电信工程系6个专业(无线工程、有线工程、电视工程、天线工程、电子器件、精密仪器),雷达工程系三个专业(雷达工程、专用雷达工程、精密机械),导航工程系3个专业(远程导航、中近程导航、引导工程),水声工程2个专业(水声通信、水声侦查)(注:经国防科委批准,1961年11月7日撤销水声专业),控制工程系4个专业(两个导弹控制系统和计算技术、遥控遥测),侦查干扰系4个专业(无线侦查干扰、雷达侦查干扰、无线电控制侦查干扰、自动化通信保密),无线个专业(网络、信息控制论、电动力学、固体物理)。到1962年以后,学院的规模将达30000人左右,其中学员22000人,干部、教师、工人12500人。并根据此规划提出了培训师资及基建、扩建的意见。
1960年军委在开会时,当研究到学院的发展问题时,曾提到:军队电子科学要形成拳头,学院建设会继续发展下去,确有可能成为完整的体系,成为远东电子科学基地。学院传达了这些说法,一时传为学院将发展为东方电子城。
1961年6月11日,通信兵党委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军事电信工程学院的方针、任务、发展规模、专业建设等七个问题的方案”,8月31日上报军委,同时通知学院参照执行。
1959年夏,学院实际招收新生1934人,其中高中毕业生1017人,部队生809人,部队干部110人。全院在校生由1958年的2076人,增加到3636人。
1960年夏招收4035名,加上预科升入本科的学员,在校本科生达7279人。
1961年招收新生2049人,其中高中毕业生1890人,部队生125人,指挥工程系34人。这一年在校学生8676人,加上干部,教师、工人,全校12945人。
由于人数猛增,给学院带来很大的困难,师资紧张,教学紧张,实验紧张,食堂紧张,宿舍紧张。有一段时间学生轮流开饭,单身干部、教师住在办公室内。这种远远超过学院承受能力的盲目发展,打乱了正常教学生活秩序,使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随着贯彻中央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自1961年起学院又开始了十分艰巨的调整工作。
1961年秋至1962年2月,六、七两个系学员2856人,调重庆雷达工程学院。1962年在校生5576人。
1963年6月15日,国防科委副主任钟赤兵向罗瑞卿秘书长报告学院规模定位本科生3400人,研究生100人。设专业16个。
经过以上调整学院总人数逐年减少,1961年为12945人,1962年9017人,1963年8691人,1964年8086人,1965年7099人。其中学生由1961年的8676人,1962年的5576人,降到1965年的3875人,使学院教学保证的各方面的比例基本适当,略有发展余地。总之,这几年的盲目发展的后果是很严重的,教训是很深刻的。
1960年9月建立了电子物理系,从而突破了原来单一工科类大学,向理工结合方向迈进了一步。电子物理系下设网络理论、信息论与控制论、天线、电动力学、固体物理等5个专业。
1961年学院共有5个系,22个专业,为实现建设完整的电子科学打下基础。这5个系22个专业是:
电信工程系:无线、有线、电视、电子器件、无线电测量仪器、无线电侦查干扰、自动化通信保密7个专业。
控制工程系:弹道式导弹控制系统、飞航式导弹控制系统、遥控遥测,电子计算机4个专业。
雷达工程系:军用雷达、自动化防控情报体系、精密机械、雷达侦查干扰、导航、水声6个专业。
电子物理系:网络理论、信息论、天线与点播传播基建工程、电动力学、固体物理5个专业。固体物理以后又分为无线电器件与材料、电真空两个专业。
1956年学院人数迅速增加,为了解决师资不足的困难,上级及学院想了不少办法。第一,从全国各大学抽调具有讲师以上水平的教师到学院任教。1959年6月27日通信兵领导亲自向上级请示要求调数学教员35人,物理教员52人,外文教员10人,机工教员8人,电工教员54人,虽未能按此计划调来,但陆续调来很多讲师以上教师到院工作。第二,从各大学选调毕业生来院任教。第三,从电信工程系三年级抽调学生75人,雷达工程系三年级学生42人,成立师资训练班,进行专业培训。第四,派出教员到有关学校进修新专业知识,承担新科任务。
学院长期没有在教师中评定职称,1962年开始评定职称,1963年1月公布。新评定副教授14人,讲师121人,助教501人,教员134人。经过与雷达学院调整,当时学院有教授4人、副教授11人、讲师85人,助教410人,教员449人,共计959人。